人文纪念博物馆两周年庆暨“上海先贤与城市记忆”论坛成功举办

626日下午,由上海人文纪念研究所、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上海先贤与城市记忆”论坛在上海社科院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召开。来自全国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文博系统领导和先贤家乡代表(广东中山、浙江嵊州等地有关领导)、亲属代表参加论坛,共同研讨“先贤与上海城市发展”、“今天,我们如何纪念上海先贤”等课题。





论坛主持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蒋昌建博士


“上海先贤与城市记忆”论坛开幕仪式(左:上海民政局副局长王万里、右:上海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


上海人文纪念研究所是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与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合作建立的学术机构;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在人文纪念领域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交流等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设施一流的博物馆。阵容强大的人文纪念研究所和博物馆顾问团旨在为繁荣、提升当代人文纪念文化提供启迪和引领,是上海人文纪念领域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的智库。自
2011年以来,人文纪念研究所陆续招标完成36位上海先贤的课题研究,发表在《史林•口述历史》增刊和拟出版《上海名人传记》(3卷),为辟建上海名人研究资料库、人文纪念文化资料库打下基础。此次以“上海先贤与城市记忆”为议题的论坛,从激活历史记忆、提炼城市精神的角度,探索了现代人文纪念的一个全新领域。


全体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人文纪念研究所名誉所长熊月之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祖炜教授,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章乃器之子、近代史学者章立凡在《先贤纪念与历史文脉》、《先贤:城市文明的符号》等的演讲中梳理了上海地区纪念先贤的悠久历史,强调了拓宽先贤纪念范围、强化先贤纪念的意义。他们指出:近代上海,活跃过难以确计的名人先贤。除了一些向无争议的,还有相当一大批名人先贤,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恰当的方式在城市集体记忆中表达出来。对先贤的纪念,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与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繁荣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纪念主体的价值追求联系在一起的。积极开展对上海先贤的研究,是挖掘、梳理与解读城市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市民精神家园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是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的具体行动。”

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北京大学杭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建强教授、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乔宽元教授和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副总监汪求实在《见贤思齐则贤人辈出》等演讲中,把纪念先贤纳入到当今中国社会的信仰重建、精神重构这个体系中思考、定位和布局。因为城市历史上的圣贤学者和仁人志士,往往是城市人文魂灵的亮点。整合城市集体记忆,让更多的市民来纪念那些曾经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已故科学家、文化名人等先贤,就是弘扬城市精神。

论坛进行中,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沈志远先生的儿子沈骥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任总书记俞秀松的侄子俞敏从先贤家属的角度畅谈纪念和传承,表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拼搏,是纪念上海先贤的最好行动。”市民代表朱勇坤现场将自己多方收集的“院士夫妇”谢希德、曹天欣藏书、唱片等藏品捐献给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并在感言中表达了“为上海收集和抢救人文历史资料,是我们每个市民的应尽之责!”的心愿。

高朋满座,智者如云。“上海先贤与城市记忆”论坛平台,浓缩专家智慧、深化人文纪念,是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盛宴、智慧大餐。


福寿园集团副总经理伊华(左)向市民代表朱勇坤(右)颁发藏品证书



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沈志远先生的儿子沈骥如作演讲


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见贤思齐则贤人辈出》


章乃器之子、近代史学者章立凡《先贤:城市文明的符号》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祖炜教授作演讲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教授《先贤纪念和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