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建100周年——我馆举办2020“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直播特别版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之路,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初心孕育之地。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上海的环龙路和霞飞路建有两条里弄石库门建筑,被称为“渔阳里”。

这片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街区空间,何以成为“红色摇篮”?

红色先驱们在这里如何艰难探索,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革命的火种又如何从这里迅速播撒?

 

6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俞秀松研究中心、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主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联合承办的2020“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进行了首次实景网上直播。论坛以“初心之地 红色丰碑”为主题,纪念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建100周年,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深入开展“四史”教育。

 

本次论坛特别邀约多位沪上中共党史专家及早期革命者后代为主讲人,聚焦陈独秀、俞秀松、陈望道三位红色先驱,用镜头带领观众亲临《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以及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内多位党团创始人的纪念像,在无声的历史档案前讲述中国共产党展演“开天辟地”精彩序幕的动人故事。论坛在新浪微博、bilibili哔哩哔哩、福寿云·云直播上进行了现场直播,总点击量达十万以上。

 

市区直播主持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 洪颖哲


园区直播主持人-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助理 邬亦波



渔阳著星火——陈独秀

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瑊、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分别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上海福寿园内陈独秀纪念像前讲述了渔阳里与建党伟业,以及陈独秀坐镇老渔阳里2号“开天辟地”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始于1920年8月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创立,经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终至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历时两年之久。而这个过程恰恰都发生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的1920年4月至1922年9月期间。可以说,陈独秀等是在老渔阳里完成了建党工作。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瑊

 

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上海发起组,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诸多“第一”:1920年8月15日创办了发刊最早、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工人刊物《劳动界》,创办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社会主义研究社”,开办了第一所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8月22日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陈独秀指定俞秀松为书记;10月3日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了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11月7日创办了第一个秘密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制定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宣言》。对于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和青年团组织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徐光寿

 

老渔阳里2号不仅是《新青年》编辑部和陈独秀旧居,而且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聚集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成立地、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而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则在2009年为陈独秀树立了纪念像,与胡适、蔡元培、章士钊、张元济等人的纪念像同置一苑,构成了一处中国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先贤的独特风景线。

 

秀松永长青——俞秀松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丁晓强,俞秀松继子俞敏分别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福寿园内俞秀松纪念像前讲述俞秀松的一生,以及其参与党团筹建的故事。

1920年,俞秀松从浙江到北京,从北京到了上海,联系了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5月,陈独秀与俞秀松、李汉俊等一批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决定成立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同年8月,受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委托,俞秀松等8名青年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它的创立和活动,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 丁晓强

 

在那个时代,全国各地的先进青年都云集上海,追求真理。当时党的组织根据需要,在渔阳里6号创办了上海外国语学社。学社教授俄语,也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俞秀松兼任学社秘书,每周做一次政治报告,学员们学习陈望道先生翻译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以及一些革命的书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当时的学员中包括了刘少奇、任弼时等,他们也是在学社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外,俞秀松曾和张太雷等人一起,在共产国际“三大”上挫败了冒名共产党的无政府主义者骗取合法地位的图谋,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性和纯正性。这是中共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所取得的胜利。

 

俞秀松烈士继子 俞敏

 

由于俞秀松在苏联被错误杀害没有留下骨灰,上海福寿园在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与烈士遗孀安志洁和四弟俞寿臧老人联系并陪同参观,决定为烈士建碑立传。2002年12月,俞秀松烈士纪念铜像在共青团成立80周年的光辉日子里正式落成,成为上海红色教育的经典场所之一。

 

追望大道者——陈望道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晔、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分别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陈望道展位、上海福寿园内陈望道纪念像前讲述100年前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翻译《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是当时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准备工作。陈独秀到达上海后,立即会见了《星期评论》、《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报刊的编辑者。陈独秀、沈玄庐、戴季陶、邵力子等人一拍即合,决定由陈望道来翻译《共产党宣言》。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周晔

 

陈望道精通日文和英文,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又积极倡导新文化,且白话文功底好,由他执笔翻译这部经典著作,可以说是不二人选。邵力子因为和留日归国学生有较多接触,对陈望道的情况比较熟悉并断定“能堪此大任者,非杭州陈望道莫属。”所以1920年3月,由他出面向陈望道发出邀稿函,并随函寄去了日文版及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在又新印刷所诞生了,第一版印了1000本。首译本的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陈望道之子 陈振新

 

据主办方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馆长伊华介绍,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自2011年创办起已连续举办十年,从人文纪念与城市精神,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上海解放70周年,以及今年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建100周年,始终围绕着人与城、事与情这两大焦点,形成与时代的共振。本次论坛“初心之地 红色丰碑”的主题策划,是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与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成立“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以来,学术研究与人文资源合作开展中共党史人物宣传教育活动的一次集中呈现。伊华表示:“本次论坛由于疫情原因改为线上直播的形式,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从文化与历史传承中汲取不忘初心、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论坛正值端午佳节期间,广大网友可以一边吃蘸糖的粽子,一边观看网络直播,感受真理之甘,信仰之甜。”